123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>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列表 第七百六十四章 字典
    魏王和韩王虽然对赵括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愤恨不已,但表面上还是显得非常高兴,在文武大臣面前称赞赵括的仁义,并让各地官府全力配合赵军。

    在韩魏两国民间,赵括的威望更是达到了赵军要走了,不管相隔多远,纷纷放下手中的事情,赶到城中相送。

    他们捧着热气腾腾的食物,积攒下来的钱财,虽然不多,却代表着他们对赵军的感激。

    “大王,您就收下吧。如果没有你,我们早就饿死了,这些只是我们的一点心意。”一名男子诚恳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是啊,大王,您就收下吧。”众人纷纷说道。

    几名老人更是搀着孩子跪在道路中央,赵括连忙上前搀扶老人,老人跪在地上,态度很是坚决,说如果赵括不收下心意,他们就不离开。

    “大王,要不就收下吧。”刘平小声说道。

    “大家的心意寡人收下了,礼物寡人是不会收的。粮食刚刚收下来,大家还有一个冬天要渡过,寡人收下粮食,你们中可能就有一部分人要挨饿。这样吧,你们每人从衣服上割下来一小块布,然后将所有布缝成一件衣服赠给寡人,这件万民衣便当做你们送给寡人的礼物了。”赵括对大家说道。

    几名老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这才起身,让开道路。

    大家听到赵括的话,毫不犹豫地从衣服上割下来一块布,有的嫌身上衣服太脏,生怕会玷污到赵括,连忙跑到河边清洗。

    魏国官员神色复杂,不知道做什么好,只能站在旁边一动不动。

    “传令下去,启程,回国!”赵括翻身上马,大声说道。

    所有百姓纷纷跪在地上,恭敬地磕了一个头,直到赵军的踪影完全消失在尽头,方才起身。

    赵军走了,就如同他们的到来,匆匆而过。

    回到邯郸,赵括将大军交给乐毅,直接朝着王宫冲去。

    “哈哈哈,还是我闺女好看。”赵括抱着闺女,高兴地说道,这还是他第一个闺女,小小的人,窝在一起,显得特别乖巧。

    “大王,你还没有给她取名字呢。”安凝说道。

    “就叫赵盈吧,封为长乐公主。”赵括说道。

    “赵盈,这个名字好。”安凝点了点头,“大王奔波一路,肯定累了,要不交给妾身来抱吧。”

    “不,寡人不累。”赵括紧紧抱着闺女,怎么看都看不够,一路上的疲惫全都消失了。

    直到闺女突然哇哇大哭,赵括才不知所措地将闺女交给安凝。

    “大王还是去见见相国吧,总不能回来之后,就直接来王宫中,相国会有意见的。”安凝一边哄孩子一边对赵括说道。

    “好,那寡人就过去看看。”赵括发现没有自己什么事,于是朝外面走去。

    “哈哈哈,这段时间辛苦相国了。”赵括来到政事堂,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,蔺相如仍然没有回家,在政事堂加班。

    赵国能够平稳发展,他能够放心在外救灾,背后都是蔺相如在默默付出。

    这名老臣支撑了赵国整整三代,至今仍在为赵国发光发热。

    “臣不辛苦,大王才辛苦,大王比之几个月前,都消瘦了。”蔺相如放下毛笔,见到赵括,脸上顿时露出笑容。

    虽然大权在握的感觉很好,但没有赵括在身边,蔺相如始终觉得有些不踏实,只有见到赵括,方才能够真正踏实。

    “如果没有相国,寡人可不敢在外这么久。”赵括笑着走到主座上,随手取来一本奏折,“最近有没有什么事情?”

    “农家和墨家派人过来说,《农典》和《工典》已经编订好,可以刊印了。医家的《医典》还没有完全编订好,主要是有些研究要跨度好几年才能出结果,所以特别耗时。”蔺相如说道。

    《农典》、《工典》、《医典》都是从几年前就开始编订的,代表着整个华夏文明农业、工业、医学上的巅峰,即便是集整个赵国的力量,也足足耗时近十年才完成。

    甚至《医典》至今都没有完成。

    “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刊印吧,还有,告诉医家,日后还会出第二版、第三版进行修订,不用等将所有东西全部研究明白。”赵括说道。

    天下疾病多了去了,医家治不好的疾病不知道有多少,要是等他们研究明白再编订,那《医典》就算一千年也别想编订好。

    “好,我这就告诉医家。”蔺相如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三典编订好之后,也是时候编订《字典》了。”赵括抬头看向侍卫,“去将荀子请来。”

    “字典?”蔺相如好奇的看着赵括。

    赵国并没有字典,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,还要等到东汉时期许慎编订的《说文解字》,这也是现代研究古汉语最重要的书籍。

    “不错。”赵括点了点头,给蔺相如解释字典的作用。

    “妙啊,有了字典,即便是遇到不认识的字,在家里也能查到。”蔺相如眼睛一亮,没有人敢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,就连他都不敢说,若是这时候有一本字典在身边,多么方便啊。

    很快,荀子来到政事堂。

    “寡人的意思是,按照拼音和偏旁部首两种方法排序,方便检索。同时,取消所有异体字,统一为篆书。字典中不仅要包含字、词,还要有解释,举例等等,让人能够明白字词的意思。这件事就由荀子负责,学院中所有祭酒和博士,全部由荀子调遣。”

    赵括之前在拼音和反切法之间犹豫,最后还是决定用拼音,两者各有优缺点,但相比之下,拼音的优点可就太多了。

    拼音和反切法本质上只是一种方便学习识字的工具,自然是哪个方便用哪个,就像阿拉伯数字一样,虽然是印度发明的,但已经在赵国普及了。

    赵国现在用的文字还是篆书,不过和过去的篆书有些不同,过去的篆书笔画多为弧形,不方便雕刻。

    因为纸张和印刷术的推广和普及,为了方便印刷,赵国的篆书正在向横平竖直过渡。

    “臣回去之后立刻召集人手。”荀子闻言,深吸一口气,这件事可是大事啊,若是做成了,日后天下所有士子都会记住他的名字。

    即便是那些看他不顺眼的腐儒,也要根据他所编订的字典学习读书识字。

    “这件事很重要,荀子一定要放在心上。”赵括再次郑重的说道,《字典》关乎赵国未来统一六国的文字。

    只有文字统一了,才会有文化认同,才能够凝聚成一个整体。

    赵括不希望赵国成为历史上的秦朝,他要将历史上秦朝和汉朝两朝完成的事情,全部完成。

    “臣明白。”荀子郑重的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嗯。”赵括点了点头,示意没有事情了。

    “那臣就先告退了。”荀子俯身一礼,离开大殿。

    “今年河套和燕地又得到了丰收啊。”赵括看到两地呈上来的统计报告,高兴的说道。

    有地方受灾,就有地方丰收,只要不是明末那种极端气候,一般不会出现全国各地,到处都是旱灾、饥荒的情况。

    按照赵括的记忆,战国末期和秦汉交际时期并没有这种覆盖整个天下的天灾。

    只要结束乱世,少了人祸,中原的元气便会得到迅速恢复,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帝国。

    “两三个月前,栗腹特地写信过来炫耀河套各郡的产量,臣回信让他多送点粮食到邯郸,他立刻说河套的水利建设还没有完工,到处都需要粮食。臣答应明年给河套拨款建设,他才同意。”蔺相如大笑道,河套的建设拨款是大家商讨之后早就确定的,栗腹给不给粮食,都会拨过去。

    “至于燕地,产粮主要集中在广阳郡。不过等到辽河平原开发出来之后,应该能成为新的粮仓。今年郑国带领大家在刚刚开发出来的田地上种了水稻,产量和中原差不多,并没有因为地处东北而减产。”蔺相如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“凉州可还安稳?”赵括问道。

    “大王放心,有蒙骜将军坐镇,那些羌人掀不起来什么浪子。”蔺相如笑着说道,蒙骜和蒙武父子现在的名字,在羌人那里已经达到了可止小儿夜啼的地步。

    只要有蒙骜或者蒙武在凉州一天,羌人就只能老老实实地给赵国修路建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