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人刚一进庄,倪文俊便闻讯赶来,离了老远就扯着嗓子大喊,“可是彭祖到了?”
待其走近,邹普胜向几人引见,“这位便是这多云山庄的庄主倪文俊。”
倪文俊对文瑄、况普天、韩凌玥等人都未加理睬,只盯着彭莹玉施礼道:“彭祖到来,真是让这多云山庄蓬荜生辉。”
彭莹玉还不知道徐寿辉和倪文俊的关系,也客气回道:“此番前来,我们就多打扰倪庄主了。”
“彭祖何等神仙人物,徐大哥可是常常对我讲起。这多云山庄莫说是久住个一年半载的,若是彭祖喜欢,这山庄就是送给您老又能如何?”
倪文俊是个粗人,说起话来也是大大咧咧,好在语气还算真诚。
众人进屋落座,尊彭莹玉坐了首位,徐寿辉就站在其身旁添茶倒水,文瑄和韩凌玥则始终无言。
况普天见徐寿辉恭敬迎接,心中暗赞,看来自己这位邹师弟的确把师父识人的本事学了去。
一番寒暄过后,彭莹玉清了清嗓子,侧过头开门见山,“不知徐施主此次找我前来,是有何要事啊?”
“彭祖郑重发问,在下不敢相瞒。”徐寿辉遂走到堂中央侃侃而谈。
“自打这大元建立,我汉人百姓就终日陷入水深火热之中,朝廷上下沆瀣一气,官吏腐败,奸人当道。蒙古贵族享有各种权利,偏对我汉人频繁压迫,将我们划作那最下等之人,终生不得出人头地。既然身为汉人,我们就应该推翻这暴政,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!”
彭莹玉探着身子,沉声发问,“蒙古铁蹄所向披靡,你如何能敌?”
徐寿辉朗声对答:“自南宋覆灭,元兵便都驻扎于繁华府城,沉湎声色,糜烂不堪,只需一众士气激昂的精锐,何愁元贼不破?”
况普天接话又问:“徒生战乱,必会动摇国本,受苦的终是百姓,你如何敢说此举是为国为民?”
“元室纵容蒙古、色目贵族以权谋私,压榨百姓,如今压在百姓身上的繁重赋税亘古未有。唯有揭竿而起,摧富济贫,才能让百姓人人吃得饱饭!”
“那你又如何能够保证乱军不滋扰百姓,为祸一方?”
“义军本起于民,何谈为祸于民?只要以身作则,纪律严明,必能做到对百姓秋毫不犯!”
倪文俊忍不住道:“徐大哥,造反可是掉脑袋的大事,你想清楚了?”
徐寿辉沉声道:“大丈夫自当光复汉室,驱逐鞑虏。生亦何欢,死亦何苦!”
这一番应对毫不做作,皆是心声,让彭莹玉甚是满意,终于站起身来,仰天长笑,“哈哈哈,好一句‘生亦何欢,死亦何苦!’”
生亦何欢,死亦何苦……
文瑄听到这句话后也陷入了沉思,自打自己在小阜舍村中醒了过来,便懂得了许多前世不曾明悟的道理,此句真意当真说到了他的心坎里。
徐寿辉闻言单膝跪倒,拜向彭莹玉,沉声道:“恳请彭祖助我,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!”
彭莹玉不动声色地看了文瑄一眼之后,走上前扶起徐寿辉道:“快快请起!十年前袁州一败,导致我徒儿周子旺被元贼所害。自那时起,我便日夜期盼再遇肩负天命之人,推翻这些蒙古人的残暴统治,看来上天终不负我!”
徐寿辉闻言喜不自胜道:“只要有彭祖相助,徐某必定能早日重建这天堂寨,光复汉室河山!”
倪文俊抚掌大笑,“徐大哥,这次能有彭祖相助,何愁大业不成?你们只管谋划,我们自当为你扫平前路。”
见师父对徐寿辉如此赞赏,邹普胜欣喜若狂,“我们齐心协力,定能做成一番大事。”
彭莹玉等人此番言行完全没有将自己视作明教众人,韩凌玥心中不禁大急,立刻想要出言喝止众人,却被文瑄阻拦下来。
“彭祖远道而来,想必甚是劳累,我们不如边吃边聊。”倪文俊差人摆开宴席,彭莹玉也欣然应允。
当饭桌上谈及如何起义的事情,邹普胜不由得想起了东南沿海的海寇一事,看向文瑄道:“我听闻浙东那边有不少义士齐聚海上,将沿海一带搅得天翻地覆,想必就是文公子的手笔吧?”
徐寿辉也附和道:“不错,我也听说了此事,据说元廷派当地的行省左丞督军征讨,也被他们生擒活捉回去,真是大快人心!”
文瑄敷衍道:“在下不过是与无忧岛上的弟兄们有些交情罢了,可不敢居功。”
徐寿辉有意讨好文瑄,笑着道:“文公子过谦了,此举无异于给了天下有志之人一个信号,曾经不可一世元兵反倒打不过一群没有兵器装备的沿海百姓,当真是可笑至极!”
“此外我还听说河南一地也已有义军出现?”邹普胜许久未跟师父见面,对各地形势已经不太清楚。
在彭莹玉的示意下,况普天耐着性子给师弟解释,“那些人是靠着北方白莲教的底子,聚集了弥勒教徒等,组成了看似驳杂,却凝聚人心的明教玄武堂,玄武堂堂主韩山童与师父交情匪浅,前些日子来信说想要共谋大事,可不曾想他却已遭元兵毒手,丢了性命。”
“韩山童?”邹普胜和徐寿辉等人都不知道此事的真实情况,闻言都陷入了沉思。
彭莹玉放下碗筷,笑着道:“你们可别小看了这个韩山童,我们白莲教在宋朝之前就传到了北方。元朝建立后,朝廷试图利用民间组织稳固民心,所以对白莲教多加扶持,导致南北香火都很旺盛。”
彭莹玉顿了顿,接着道:“可这些元贼毕竟小瞧了我们汉人,我们哪里甘愿当这些蒙古人的走狗?教中屡有义士揭竿而起,反对暴政,元廷应对起来手忙脚乱,才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白莲教。”
文瑄和韩凌玥也是第一次了解到这些事,也都认真听彭莹玉讲述。
邹普胜忍不住插言道:“那明教……”
“白莲教、弥勒教、明教等民间教宗说到底都是殊途同归而已,明教前几代教主善于经营,元廷又对白莲教打击颇大,故而才都转用明教的名号行事。”